查看“苯丙酮尿症(PKU)”的源代码
←
苯丙酮尿症(PKU)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行业研究]] [[category:罕见病]] [[category:遗传病]] <div style="max-width:73%; background-color:#C1FFC1; border:0px solid #000000;"> ===苯丙酮尿症(PKU)=== #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PA)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本病在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疾病中比较常见,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不均一,主要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症状、湿疹、皮肤抓痕征及色素脱失和鼠气味等、脑电图异常。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则前述临床表现可不发生,智力正常,脑电图异常也可得到恢复。 #是由于肝脏内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或其辅酶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缺陷引起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由于PKU患者血液和组织中苯丙氨酸浓度增高,尿中排泄大量的苯丙酮酸,故称苯丙酮尿症。 #发病机理:苯丙酮尿症(PKU)是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域中最成功、最经典的病种。该病系由于体内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所引起的苯丙氨酸(PA)代谢障碍。PA是人体的必须氨基酸之一,经食物摄取后,部分为机体蛋白合成所利用,部分经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作用转变成酪氨酸,后进一步转化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黑色素等重要生理活动物质,PKU患儿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水平仅为正常人的1%后更低。因此PA不能转化为酪氨酸而在体内异常蓄积,同时,酪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黑色素等形成障碍,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此外,血中PA经旁路代谢,最终产物(如苯乙酸等)蓄积在血中、闹脊液和各种组织中,并从尿、汗液中排出体外。 #发病率:本病的发病率,各国、各地区有所不同。据国际筛查学会统计,白种人发病率较高,北爱尔兰1/4404,西德1/6971,美国1/10059。日本发病率较低,为1/73000。我国1983年的发病率为1/16500,北方明显高于南方,但南方及沿海地区的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BH4缺乏症)发病较多。 #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损害是PKU的主要危害。未经治疗的患儿在生后数月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近半数患儿合并癫痫,其中婴儿痉挛症占1/3。大多数患儿有烦躁、易激惹、抑郁、多动、孤独症倾向等精神行为异常,最终将导致中毒至重度智力低下。由于黑色素缺乏,患儿表现为头发黄色,皮肤和虹膜的颜色变浅,PA经旁路代谢转化为苯丙酮酸、苯乙酸随尿排出,使尿液出现令人极不愉快的鼠尿味。此外,患儿易合并湿疹、呕吐、腹泻等。本病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多无任何异常症状,随生长发育而逐渐出现症状,且个体差异较大,临床上很易漏诊或误诊。 #诊断与鉴别诊断:患儿的诊断主要根据血PA测定,患儿血中PA多在20mg/dl以上。经低PA饮食控制后下降。典型患儿还可显示尿三氯化铁实验,2,4二硝基苯肼试验阳性,但尿液检查不稳定,漏诊率高,只能作参考,不适于作新生儿的筛查。经典型PKU需与高苯丙氨酸血症和BH4缺乏症相鉴别: #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血PA浓度在4~20mg/dl,酪氨酸正常或稍低,预后多良好,不需特殊治疗。如果在正常饮食状态下(蛋白质摄取量为2~3g/kg/日),患儿血PA浓度>10mg/dl,或连续数日血PA>7mg/dl,也可以进行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 #BH4缺乏症(异型PKU):BH4缺乏症约占遗传性高苯丙氨酸血症的1~3%,南方多于北方。患儿多于婴儿期出现惊厥、发育落后、吞咽困难、肌张力低下或亢进,即使早期进行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血PA浓度降至正常,神经系统损害仍会进行性加重。目前已发现,四氢喋呤合成酶、二氢喋呤还原酶、三磷酸鸟苷还化水解酶等三种酶的缺陷与BH4生成障碍有关。确诊时应进行尿喋呤谱分析、BH4负荷试验及酶活性分析。BH4是苯丙氨酸羟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色氨酸羟化酶的辅酶,不仅参与多巴、肾上腺素、5-羟色氨酸的合成,因此,治疗中除补充BH4外,尚需补充左旋多巴,5-羟色氨酸,并根据体重、血PA浓度及尿喋呤分析等调节剂量。本病非新生儿疾病筛查范围。 #治疗: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是PKU目前唯一治疗方法。由于天然蛋白质中均含4~6%的PA,因此必需控制天然蛋白质的摄入,而以低或无氨酸奶粉的形式补充蛋白质,同时,配以天然食品补充机体所需的最小量的PA和其他营养素,保证足够的热量。PA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治疗中,既要限制PA的摄入量,防止PA及其代谢产物的异常蓄积,又要满足机体需要,保证患儿的正常发育,为此,需定量监测血PA浓度、血色素、白蛋白及体格、智力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血氨基酸分析,测定酪氨酸水平、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以保证疗效。目前,我国已有几种低或无苯丙氨酸制剂,如北京医科大学康力保健品研究所研制的维思都奶粉、氨基酸粉、淀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发的特殊奶粉,均可选择应用。关于PKU患儿的治疗时间,过去曾认为到4~6岁即可,近30年的实践证明,如果过早停止治疗,很多患儿会出现智力倒退,成人患儿也可能出现各种精神神经异常,尤其是女性患儿如果妊娠期血PA过高,则会导致胎儿脑损害。因此,目前国际上主张治疗时间至少到12岁,最好终生治疗。成年人可适当防宽。 #母性PKU:近年发现,经过治疗,智力发育正常并同正常男性结婚的女性PKU病人,如果妊娠期间不合理地控制饮食、流产、死产、宫内发育不全等发生率很高,即使其婴儿不患PKU,也多有智力低下,头小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合并症,这是因为母体高浓度的PA可通过胎盘使胎儿受到损害。这类婴儿被称为母性PKU患儿。为此,生育期内的PKU女性患者应有计划地控制饮食,最好在妊娠前半年开始直至分娩,让血Pa浓度控制在2~6mg/dl,使胎儿免受损伤。 </div>
返回至
苯丙酮尿症(PKU)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BioHos首页
友情链接
所有页面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编辑帮助
编辑帮助
表格转换
友情链接
科学网
健康界
生物探索
生物技术信息
诊锁界
易佳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