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普康视

来自BioHos-生命健康创投百科
Jianjdandd讨论 | 贡献2017年4月20日 (四) 11:09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016年营收情况: 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35亿(+33.4%),净利润1.14亿(+28.6%)。其中角膜接触镜为主要产品,收入占比77%。华东地区占总收入约60%。 分红预案:每10股送8股派3.5元。

Q&A:

  • 未来几年的市场空间预计有多大?

国内适用患者人群范围很大,包括年龄在8岁以上、度数在600度以下、角膜几何形状较规则、无其他眼病、经济状况允许的近视患者。适应症来说,80%的600度以下的青少年都可以。 现在全国青少年全国有1个多亿,近视比率极高,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假设使用率达到10%就有很大市场空间。

  • 角膜接触镜的适用人群是否只限于18岁以下青少年?

年龄在8岁以上即可。18岁以上就可以接受激光手术,有更多选择;而且18岁以下有控制近视加深的需求,所以为更主要的目标人群。

  • 请简单介绍角膜塑形镜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1998-2001年:无序发展期。2001年左右发生了群发性的感染事件,由于国家干涉,行业进入低谷。 2、 2001-2010年:行业恢复期。欧普康视为主角,联合眼科专家和业内人士做了很多努力。2008年行业开始复苏。 3、 2010年至今:行业上升期。角膜塑形镜恢复热度。

  • 未来行业增速预期?

增速不好说,由多个因素决定:1. 推广力度。2. 技术人才:软性镜相对好配,硬性镜对验配技术要求很高。验配人才对于行业来说是发展瓶颈。

  • 价格走势及销量?

目前售价较高,一次性购买价格及后续维持花费都较多。政策也会影响未来价格走势。 公司维持价格稳定,但会推出升级产品,会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进行定价,也会考虑市场接受度。 我们的价格与国外产品相比还较低。国外是高端路线,我们是中长路线。今年老产品会维持去年价格体系不变。 销量还要取决于推广力度和人才供给等各个因素。

  • 角膜塑形镜目前主要的有竞争的替代性治疗方案?各自临床上的优势和缺点?

角膜塑形镜佩戴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可以不需戴眼镜,这一点目前市场上没有其他替代方案;并且长期观察下来普遍有效。 其他控制近视加深的方案包括按摩、训练仪、多焦点、手术等,但近视是眼轴变长,一般按摩和训练仪等很难有明显效果。手术有年龄限制,且角膜厚度要符合要求才能做。低浓度阿托品(散瞳)对近视有效,但现在并未得到国家药监局批准,且大多用于儿童。框架塑形镜是类似角膜塑形镜的矫治产品。 软性多焦点:国内还没有此类产品,国外有,国家规定18岁以上才可使用。

  • 未来会否有其他进入企业?主要进入壁垒?

未来肯定有其他竞争者进入,但市场空间很大,欢迎其他企业进入,共同推动行业发展。欧普康视从来不靠垄断,而是靠技术创新和服务。但取得资质需要很长时间。欧普康视注册花了5年,新进注册不会低于这个时间。

  • 公司销售服务的主要优势?如何应对外资对手?

优势:1. 全国有8个注册证,只有我们有降低600度的注册,其他产品最高是500度。欧普康视各项参数的范围也是最大的。 2. 完全个性化定制:医生测量后下单,我们接订单后由软件进行设计,考虑角膜的个性特征,完全个性化定制,每片镜片上有患者单独编号。国外企业都是批量制作,不可能把所有订单寄过去单独定制。 3. 研发力量强大,研发人员有几十名,有一个技术支持团队。国外同业规模较小,基本没有研发人员。都是小型化运营,称为lab,没有factory。欧普康视现在是全球行业里规模最大的。 4. 欧普康视有12年行业经验,不可短期积累获得。 5. 完善的培训体系。上个月举办第70期初级培训,中级培训也已进行几十期。 6. 配套设备齐全:有专门针对角膜塑形镜的打磨机、等离子处理器,专门的冲洗液、综合检测仪等 7. 销售网络:近300家经销机构,有些已合作8-10年 8. 价格体系:相对合理 9. 医院终端数量最大:目前有700-800家。但全国二级以上的医院有1万多家,还有很大空间。我们主要覆盖三甲医院,有些地区三甲医院进入周期较长(涉及审批等),也会考虑进入二级医院。在安徽地区我们只挑选最好的医院;其他地区开发哪些医院主要由经销商评估和决定,我们会对其有要求,一方面看学术高度(三甲),另一方面专科含量比较大的医院也会考虑。 10. 累计用户数最多 11. 服务点遍及国内

  • 欧普康视的材料、设备、设计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如何?

目前有7家同类产品:美国3+荷兰1+日本1+韩国1+台湾1。我们的技术指标最高,只有我们可以降低600度的近视。 使用的材料相同。设备水平相同甚至领先,因为产量大,每年都在增加新的设备,新增的硬件和软件都会优于老设备。设计更为个性化,处于行业技术前沿。 劣势:1. 国内消费者心态上还倾向于国外产品。 2. 我们定价的价差小,所以留给医院和经销单位的盈利空间较小。

  • 欧普康视的市场份额有多少?

无官方机构统计数据,因为行业较小,也没有其他企业公布数据。行业内基本公认欧普康视处于首位。

  • 未来将如何以互联网辅助公司发展?

我们目前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培训和宣传。角膜塑形镜是医疗器械,而且是需要个性化验配的产品,目前国家还不允许通过互联网销售。未来能否通过网络虚拟手段进行验配、政府是否许可要看后续发展。

  • 门店建设情况如何?是否会考虑直销?

我们的募投项目之一是建立70家左右服务网点,主要设在业务开展较好的区域,目前是服务+体验,未来也会有医疗功能,例如南京已经建有一家诊所,有医疗资质。但我们是以眼视光(视力矫正)为主业,未来做医疗服务也是以眼视光为主业,和眼科治疗眼病的业务不同。 其他区域还是以经销为主,主要走医院渠道进行销售,不会直接布点。对于长期合作的销售较好、团队较强的经销团队也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如入股等,相关合作已经开展。

  • 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哪些方向?

1. 和硬镜配套的产品:护理产品、验配产品等。 2. 主打产品的升级 3. 我们也在引入高端眼视光产品,如2016年9月投资参股的的广州卫视博,研发出折叠式人工玻璃体,是全球首创。这一投资标志着欧普康视从眼视光行业外延到高端眼科产品,这项技术未来很长时间内应该没有竞争。

  • 医院的开发情况如何?

过往情况一般每年新增100-150家。医院的开发有过程和周期,开发成功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增量。每年绝对增量还是在增加的,基数大了以后增长率可能略有降低。

  • 开发的障碍有哪些?

1. 医生及消费者认可度:OK镜事件产生持续影响,有些地区的眼科医生仍然对角膜塑形镜没有正确认识。 2. 设备及人才:验配技术需要培训,大部分从事验配的都是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大多倾向流入大城市,而小城市的开发就面临很大的技术人才缺口。 3. 开发医院系统的流程较复杂,尤其是公立医院。

  • 未来用哪些措施推进医院开发?

增加销售推广和技术人员培训,参加更多省份及城市的学术会议,培养更多临床人员。

  • 公司对人才引进是怎样的计划?

公司宗旨是招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招最好的人,而且公司注重人员稳定性,员工流动率很低,高管团队把控更严。而且现在可以利用薪酬、股权等多种手段吸引人才。

  • 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医疗事故风险?

被批准的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都是可控的。公司近10年都在打造一个安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防、控、治、赔。我们十几年中没有出过重大质量问题。 公司有措施鼓励用户按时换片,并安排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巡查、督导和培训。并且从2008年建立了角膜感染24小时报告制度。角膜感染并不是角膜塑形镜特有的问题,只要及时治疗都可以治好。我们接到报告后会安排其去几家定点的眼科医院进行治疗。

  • 315晚会对公司影响?

此次事件与公司无关。而且此次晚会和2001年不同,是经销商问题,不是角膜塑形镜的产品问题。短期影响会有,但角膜塑形镜的治疗效果确切且目前没有替代方法,只是消费者接受的时间早晚问题。

  • 能否介绍下国内外角膜塑形镜的经营资质?

国内:三类医疗器械的批发资质、批零兼售或零售资质。 国外:美国模式是由医生向制作的lab发送订单,没有经销商。美国的眼视光行业为社区化、诊所化的,和国内体制不同。

  • 未来原材料能否实现国产替代化?

技术上没有问题,XO的专利已经到期,配方已公开,只是技艺的问题。目前问题是由于量小,制作出来的成本可能会高于直接进口。现在原料厂商就不止一家。

  • 眼视光行业以后的发展方向?

会向美国的方式学习,这项业务没有必要集中于大医院,主要是依靠验配师的技术,社区化将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国家分级诊疗的政策导向。

  • 国外产品医疗采购价格和消费者购买价格相差大概多少?

只了解零售价格,医疗采购价格不清楚。美国产品+一年服务费(单人双眼)一般2000-3000美金,香港理工大学费用前几年17000,现在大概23000,总体上价格较高。

  • 募投项目建设进度?

新的基地已经投入建设,大楼已经建好。前两个和基建相关,后两栋楼预计今年10月搬入,生产研发项目除了硬件还有人员和设备的配置,我们会提前半年进行安排。

  • 产能是否会受限?

不会受限。产能全部达产后有40万片,而且有全自动生产线,不会有生产上的瓶颈。

  • 2016年销量是23万片,覆盖人数有多少?

有些是单眼近视患者,但这种情况比较少,估计总覆盖人数在12-13万人。

  • 公司有无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计划?

目前公司内部已有方案,后面会有公告。

  • 开发的医院数量逐年增加,但为什么2016年经销商数量反而有小幅下降?

因为有些区域进行了整合,例如山东原来直接和经销商签合同,现在成立了子公司,于是原有几十家变为一家;河南地区也去除了一些小型经销商。未来经销商减少、但单个经销商体量增大会是趋势。

  • 医院开拓周期需要多久?例如80人次/天的门诊量的医院,到开拓完成大概需要多久?

门诊量要看年龄段(青少年)和经济水平(高收入人群),还要看医生观念是否推荐。医生一般比较谨慎,需要观察几例才会开始推荐。另外还和技术员的水平有关。

  • 医生的培训周期要多久?具体培训内容是什么?

主要操作人员是视光学人员,医生主要负责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如果医生负责验配则要接受验配培训。 初级培训3天,为理论加实操型。一般验配50名后再上中级培训班,学习验配技巧。具体学习时间要看个体学习能力,一般3个月可以在别人指导下独立验配。

  • 近几年验配人员数量变化情况?

1. 机构数:现在社会上眼镜店的数量在下降,但医院视光中心数量在增加。这种向视光中心的转移是发展趋势。 2. 人员数:最开始验配人员只有三年制的大专(技师),后来为四年制的本科(理学专业),去年新增了5家五年制医学视光专业的学校(医学专业),现在已经由最开始的唯一一家温医发展为11家,未来大部分视光专业的学生都会进入医院做验配(医师),人员数量会不断增多。

  • 出厂价和零售价定价方式?

零售价出指导价,不能强制规定,但观察下来各地遵守较好。 供货价我们有自己的定价体系,一般而言量大的结算价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