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精准医疗与泡沫共舞,变被动为主动

来自BioHos-生命健康创投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投中网(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编者按:到市场大热之时,先行者往往已经吃完第一口肉了,澳银资本就是其中之一。

    医疗健康投资有没有泡沫?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持续升温,估值也不断翻新,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互联网投资市场的形势逆转之后,医疗健康作为带有抗周期属性的行业,显得愈发突出,大有风头无两之势。

    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刘宇接受投资中国网采访表示,医疗健康市场泡沫肯定存在,特别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明显感到价格与澳银之前的估值模型相比有一些上涨,但还没突破澳银对估值的容忍限度。

    不过,到市场大热之时,先行者往往已经吃完第一口肉了,澳银资本就是其中之一。从2012年到2013年,澳银资本着重发力医疗健康产业,调整了人员配置和组织架构,截至目前已经投出20余个项目,医疗健康已成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向。医疗健康是门槛颇高的投资领域,澳银资本多年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澳氏”打法。

“产业地图”变被动为主动

    与TMT相比,医疗健康行业的专业度更高,创业与投资均是如此。澳银资本从2013年开始将团队的产业背景放在了首位,要求团队成员在医疗健康、生物技术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在相关企业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但这些还不够,为了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澳银资本主动放弃了一些领域的投资,同时启动了“产业地图”计划。投资经理每个季度需要关注一个细分领域,将它研究透彻,数年积累下来就是对一个投资领域的系统梳理。

    基于产业地图,澳银资本抛弃了以前“先搜集项目,再做调研,最后做投资决策”的方式,而将这个过程倒了过来——“先有行业研究,再去寻找项目”。刘宇将其称之为从被动型投资到主动型投资的转变。“被动型投资存在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拿到项目再做行业研究的时候,整个投资团队已经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对项目有了乐观的预判。”刘宇说。此外,拿到项目之后做尽调的时间通常在1-2个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一个行业研究透彻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因素伤害了被动型投资的成功率。

    而主动型投资意味着澳银可以循着产业地图,“按图索骥”的寻找、筛选项目,投资更加稳健。对于暂时吃不透的行业宁愿选择放弃,对于门槛过高的行业进行侧面突破。例如药物研发领域,要求投资者对药物研发不同阶段的数据,包括临床数据,具有非常强的解读能力。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投资风险就会过高。因此澳银资本选择了一家为药物研发提供蛋白抗原的公司切入。蛋白抗原是药物研发的最前端,以这样一家公司为入口,可以为后面投资研发团队提供宝贵的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澳银也顺势打造了自己的产业布局,将所投项目纳入自身的体系之中,为下一步的资源整合做好了准备。

    刘宇表示:“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门槛更高,如果没有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对整个行业投资生态的打造,只是投资一些单点的项目,风险是蛮高的。”因此,在2012年至2013年之间,澳银资本的团队开始转变投资策略,更加聚焦,沿着产业链做垂直纵深的投资,形成一个链条,项目之间能够互相支撑、互动。

    在发展尚不成熟的精准医疗领域,基因测序仪的国产化较有难度,不适合中小企业创业,但是澳银发现,其中的数字PCR,全自动封闭式POCT核酸检测仪器,国内外都有较不错的优质标的可以投资。并且,这些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和试剂产品完全可以应用在澳银所投的中下游企业。一方面拓展了上游厂商的渠道,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下游应用服务商的采购成本。

    这只是一个例子。刘宇表示,在一个领域内投资一个项目之后,相当于是一颗种子,或者说是一个楔子,这就是你的根据地了,你需要依托它再逐步的展开,挖掘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

精准医疗,与泡沫共舞

    精准医疗是澳银资本的重点投资方向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医疗领域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刘宇毫不讳言精准医疗领域存在泡沫。尽管这一市场未来可能有上万亿元的空间,但目前中国市场的规模不过30-50亿元。在这样狭小的市场上,已经有超过300家企业,它们的估值总和接近千亿元。

    “我们会在投资上趋于谨慎。”刘宇说:“我们看了很多精准医疗、基因检测方面的项目,这里面确实是鱼龙混杂,有很多创业项目并不是那么靠谱。”

    不过,泡沫在任何一个新兴领域都是正常的,这并非放弃投资的理由。如前文所说,澳银资本的投资方式依然是做好产业地图,沿着产业链寻找投资机会.“对于优秀的项目和团队,我们会允许一定的估值溢价存在,给予更高的容忍度。”刘宇表示。

    按产业链粗略划分,精准医疗可以分为最上游的基因测序仪和相应的试剂、耗材生产,接下来是为基因检测提供配套的基因捕获、建库技术,再往下是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包括肿瘤诊断与治疗、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在这之后还有对检测出来的基因信息的分析。

    澳银资本发现,基因检测领域的创新产品最终目的是实现临床应用,但这中间存在着很大的鸿沟。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始人一般是技术出身,缺乏医院市场的渠道,对医院市场也没有什么了解,这意味着进入医院市场的门槛会很高。因此,澳银资本投资了与医院合作建设PCR实验室的公司。 “PCR实验室其实是没有产品的,只有渠道开拓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我投资的其他做产品的公司,产品一旦成熟能够进入临床应用的时候,PCR实验室就会是非常好的进入医院的平台和渠道。”刘宇表示。

    目前来看精准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才刚刚开始,国内外有一些零星的成功公司。美国基因检测隐形医疗Myriad Genetics(NSDQ:MYGN)公司依靠乳腺癌的Brac1/Brac2的易感基因检测产品,每年能获得有数亿美元的收入。正计划上市的基因编辑技术公司Editas宣布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眼科疾病治疗。刘宇认为,乐观地来看2-3年内基因编辑技术就能攻克某种疾病。

    从国内来看,产前筛查、部分遗传病诊断已经比较成熟,有一些临床应用。而在肿瘤检测上,目前还处于临床研究的阶段,而所谓的应用其实是以研发的名义做的前期探索,现在还很难普遍的进入医院,直接给患者提供诊断乃至治疗服务。

    这其实也是医疗技术领域投资的独特魅力,对技术风险的把握是核心门槛之一。刘宇认为,要实现科学创新,生物技术企业必须拥抱技术风险;要实现高收益,投资者也必须拥抱技术风险。大家联合起来,就能提升成功的概率,降低失败的成本。“我们始终在生物技术领域寻找和我们投契的合作伙伴,对于生物技术的创新,我们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护航者。”

医疗服务进入并购时代

    澳银资本看中了一家做IVD体外诊断的试剂仪器的美国公司,已经有20多年历史,有自己的核心技术,2015年实现了600多万美元的利润。这家公司现在面临着二代接班的问题,有出售公司的意向。

    这是一个难得的跨国并购机会。“它在国外的估值在八倍PE以内,同类标的放到国内,估值能达到十五六倍。”刘宇笑言。并购完成后,澳银资本计划将其转让给一家国内的医疗行业上市公司。

    在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存在巨大估值差的情况下,这类跨国并购有着巨大的回报空间。也正因为如此,跨国并购成为眼下私募股权基金竞相追逐的投资方向,其中医疗健康是一个重要方向。

    而在国内,医疗服务行业的并购整合也持续升温。在这一板块,澳银资本的主要投资方式将是并购,并且把目光聚焦于四个主要方向:

1.医疗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产业横向和纵向的延伸。目前很多医疗健康上市公司会从从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延伸并购,达到产业链的完整布局。

2.医疗上市公司本身的主营业务转型或者延伸,如从医疗器械生产商去收购医疗服务等等。

3.医疗上市公司并购险资公司或险资公司并购医疗公司,主要是产业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4.非医疗行业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转型,包括房地产转型投资并购医疗服务。因为房地产商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但同时他们手里具备大量的资金,投资医疗服务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澳银资本已经和一家拟上市公司合作设立了一个10亿元的医疗服务并购基金,在眼科、齿科、妇幼、医美、专业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并购。澳银还计划在其他行业设立并购基金,如IVD,基因检测等等。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医疗健康产业维持着稳定的增长,是为数不多的被广泛看好的主要产业,可以预见其投资热度将持续很长时间。横向比较来看,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而另一方面,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掘金者众,如何打出差异化,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原则,澳银资本提供了一个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