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进入深水区,投资方向愈发明确

来自BioHos-生命健康创投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证券时报网(http://www.stcn.com/)2016年08月31日讯,证券时报记者 张国锋

从1985年开始的“老医改”,到2009年出台“新医改方案”,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至今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经历过2005年的宣告“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到2007年重新出发,并且越发直面医疗体制当中的顽疾,中国的医改在漫长岁月的探索中,似乎找到了改革方向和改革方法:用政府的手引导,用市场化的机制调节。

近些年,随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制改革和投资医疗行业的政策不断出台,以及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医疗行业持续成长,原本被公立医院垄断的医疗健康行业开始激发出新的活力,包括移动医疗、精准医疗等领域投融资情况火热。而在医改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情况下,未来还有哪些投资机会等待被挖掘?继续深化医改的方向是什么?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业内专家,让他们为中国医改的方向,勾勒出一个可能的框架。

国产仿制药迎来崛起机会

过去,药品几乎是所有医院最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这也导致了许多医生滥开药,患者承担更多医药费的局面。政府层面也意识到,医院、医生收入不能靠卖药来维持。近些年,国家、地方层面都推出了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公立医院“药占比”的改革方案,这当中,深圳可以说走在最前面。

按照深圳市的方案,深圳的公立医院将调整临床用药结构,降低高价药、次高价药的比例,并逐步推进医用耗材网络化阳光采购,在统一信息平台公开各公立医院每一品规的医用耗材采购价格。到2017年,深圳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至30%以下,卫生材料费占医疗业务成本的比例控制在12%以下。

在不少投资人眼里看来,深圳这一改革方向无疑给国内的仿制药生产企业送去一大波红包。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90%以上重大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仿制上市,临床短缺用药供应紧张状况有效缓解”。对此,澳银资本纪昌涛认为,国家医改的核心逻辑在于“控制社会整体医保支出”,单从药品领域来看,主要是国产替代进口,用“有效”的但成本更低的国产仿制药,替代成本较高的进口原研药、仿制药;同时通过一致性评价、“新版GMP”提升国产仿制药的水平;避免社会资源重复投入,支持国产创新药、原研药研发。

纪昌涛认为,在这样的前提下,辅助用药(非治疗性药物)和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大批“无效”仿制药其市场将会受到挤压,国产原研药、创新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同时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医保报销目录”的“有效”仿制药其市场将会迅速崛起。而当中的关键,是要对这些仿制药在药剂等效性、生物等效性、临床等效性等方面进行一致性评价。“在这里面,行业的机会巨大,整个一致性评价市场价值达到上千亿,加上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的调整,许多制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因为医保目录里同一品种的仿制药原则上最多只能有三家生产企业,如果作为仿制药生产型企业其仿制药未能进入前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那该企业做出来的药就必须要面临患者自费使用的风险,而对于很多患者而言,他们必然会优先选择医保目录内的药物,无疑就给目录外的药物间接判了死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中小药企面临着生存危机,就连大药企也有成本上的压力。国内某大型药企的区域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跟随国家医改的方向,药企在生产环节中需要想尽办法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减少成本的支出,企业药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合伙人孔昱认为,中国医改为了降费,目前的思路仍是跟医药公司通过各式各样的竞标竞价控费,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目前为止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医改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各方面的市场参与者,如果控费太厉害,直接影响就是医药公司为了控制成本而削弱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虽然控费会要求中国本土药企在生产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生产工艺,但长期控费,会让本土药企没有精力和多余的财力去做新药研发,结果会是国外的跨国药企研发新药,中国药企进行仿制。目前国内市面上真正在做研发新药的反而是一些初创企业,他们找到一些金主给他们烧钱。一个成熟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最理性的选择不是做新药研发,而是做仿制药或者中药。

孔昱认为,仿制药的投资可能拿到非常稳定的现金回报,但要拿到超额现金回报不太现实,根据中国的现状,即使你拿到超额利润,一两年之后,其他药企会进入你这个行业,分食你的利润。

互联网医疗成未来趋势

近两年,各地的医改动作也开始真正触及到公立医院的根本,包括深圳、山东等地纷纷出台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要求逐步取消公立医院医生的行政事业编制,允许医生在一定范围内多点执业。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国内首家实行全员聘用制的公立医院。这家由深圳市政府投资,香港大学团队进行管理的公立医院,从一开始就没有编制和行政级别的“铁饭碗”,在政府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院的医生年薪起点是40万元,最高的顾问医生年薪将近100万元。

“刚离开编制那会儿还是有点忐忑,毕竟在编制内只要人为不出错,那就是一个铁饭碗。”纪任说。

纪任和王钧都是从内地某大型公立三甲医院跳槽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医生,在他们看来,取消了行政事业编制后,以岗定薪的薪酬体系以医生的实力和贡献为本,能激励医生努力提高医术,一切以病人为本。“由于医院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医生的收入仅仅与诊疗质量和岗位级别有关,而与看病数量、开药多少、检查多少脱钩,有效地杜绝了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王钧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想要改革公立医院,人事编制、事业体制不放松,即便允许医生自由执业,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流动。目前,“编制”是各级财政部门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因此,‘去行政化、去编制化’就成了深圳医改坚定的方向。据了解,目前,深圳市所有新建市属医院已经全面实行取消行政级别。

医改在公立医院环节释放出来的信息,也让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找到了自己的投资和发展方向。 “现在最主要是几个政策,包括多点职业、分级诊疗等,实际上对打破医疗服务的痛点和资源分配的均衡,解放更多优质医疗到基层医疗中,有很大的作用。” 就医160创始人兼CEO罗宁政表示,很多医生不愿意从公立医院沉淀到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还是因为收入和资源问题。仅靠政府拨款很难解决,应该要通过市场调节机制,让优质的医生流入到更高回报的民营机构或者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当中。

罗宁政坦言,在目前公立医院垄断优势资源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包括移动互联网医疗要发展是比较困难的。但现在有被瓦解的趋势。就拿我们自己的平台来说,我们可以给医院提供一些互联网的产品,甚至把医生拉到我们平台上来,帮助和加速医生的多点执业,让医生向民营机构或者市场化的领域去流动。在分级诊疗方面,我们可以让医生参与到筛选患者的过程中来,平台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不同的患者引流去不同的医疗机构。

罗宁政还说,现在一些大型的公立医院未来会趋向民营化,或者会和民营资本合作。“现在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些趋势,民营机构正在兴起,未来会有大量市场化的民营专科医院和服务型医院出现。另外,大量的医生集团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届时医生的收入不会绑在公立医院身上,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医术和机构。”

澳银资本纪昌涛认为,互联网医疗也是未来比较大的投资机会。比如说处方药的网上售卖、电子处方、医保电子结算等,这些能够触及到医疗关键环节,通过互联网医疗去提高效率的环节,将会是一种趋势。

仙瞳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牧龙也认为,移动医疗可以有效提高医疗系统效率,我们可以把尖端的资源延伸到相对资源贫瘠的地方去,这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具体从投资机会上讲,我们会重点关注关于分级诊疗,但它不是一个可以玩出特别高大上技术的领域,它需要的是基础服务和基础的医疗产品,这个领域要更多聚焦在模式上。

但刘牧龙也指出,基层医疗里面也有金矿。金矿是什么?我认为是在数据上,基层医疗上面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可以挖掘,里面涉及到我们需要用移动的方式去实现数据的收集,同时又要有基层的医疗终端去收集数据,还要建立标准化的数据体系,建立能覆盖基层的配送体系,其实在这上面,我们已经按照这些思路有所布局了。

行业内将出现大量并购活动

普华永道表示,随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制改革和投资医疗行业的政策不断出台,以及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医疗行业持续成长,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并购活动将继续呈现出上升趋势。预计在投资者热情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可能将会出现包括医院集团或单体医院的大型交易;跨境并购也会继续增加,并出现相当比例的新设和合资项目;医疗行业上市热情也将持续高涨并得到市场的响应。

从2013年9月以来,国务院曾三次发文对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给予政策支持,最近一次发生在2015年6月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以民营资本为主题的并购资本正在悄然参与,甚至不少民营资本直接并购公立医院。

医疗健康行业的并购潮在过去几年已经初见端倪。普华永道提供的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披露的医院并购数量每年稳步增长,其中境内医院并购活动最为活跃,并购案例总计122宗,占医疗健康行业并购案例总数的54.5%,交易金额达到137.9亿元。从2014年开始,看好健康产业横向整合的医疗健康类A股上市公司、发展多元化的综合企业以及跨界投资公司纷纷延伸发展或跨界投资医疗健康产业,推动战略投资者的境内医院并购金额实现阶梯式增长,到2015年达到38亿元;私募股权基金对境内医院并购也保持热情,2012年至2015年间并购数量逐年增加。

2016年,行业内的并购潮来得更加汹涌。根据澳银资本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不完全统计的情况下,2016年1-5月,医疗健康行业已经发生了六七十宗并购整合活动,不排除部分重复统计、关联企业增资和关联交易等。在庞大的民营医疗市场,国内药企也加快了社会办医的步伐,2015年5月,广药集团发布公告,对旗下广州白云山医院进行注资4650万元,对现有的医疗机构体系进行整合;誉衡药业、海王生物等都在2015年6月宣布以收购形式进入民营医疗领域。2016年乐普医疗紧跟收购热潮,布局大健康产业链收购医院。

澳银资本纪昌涛认为,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行业的集中度将会提升,会迎来一波并购整合潮,未来化药领域将会从现有的三四千家生产企业集中到数百家集团型制药企业,随着“里程碑式”资本路径的成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会集中在化学原研药、生物药研发的临床前研发阶段。现有药厂的很多批文是非常有价值的,未来将看到这些批文不断的并购整合。对于仿制药企来说,上市公司、强渠道型公司、拥有独家批文的企业将会快速扩张,而中小型创业公司则只能靠技术创新、结合资本的推动实现弯道超车。

  1. 参考资料:医改进入深水区 投资方向愈发明确_证券时报网 http://kuaixun.stcn.com/2016/0831/12864109.shtml